中山大学(珠海)成功举办“心灵涤荡: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精神谱系与创作变迁”工作坊

Body
2019年11月23至24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成功举办“心灵涤荡: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精神谱系与创作变迁”工作坊。本次工作坊聚焦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及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致开幕辞,他对中文系(珠海)的招生规模、师资阵容进行了简要介绍。针对本系的科研平台,他强调:“文珠拥有三个大平台:一个是华文文学及文化研究,平台负责人为我本人,长期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华文文学学术团队。第二个科研平台则是中西文论与文化研究,平台负责人为屠友祥教授,该平台既立足本土中国现代性的起源和嬗变,同时又关注其西方渊源。而第三个跨学科学术平台——古典学术研究,旨在打通先秦与轴心时期经典的跨学科阐释、反思与实现中西对话和可能的新融合,该平台的良好建设将有助于文珠强化特色。所以,文珠的特色就是国际化、现代化、跨学科。”他对具体经办本次会议的郭超助理教授和胡星灿博士给予充分肯定,并预祝学者们在美丽的珠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开幕致辞后,徐行言老师(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为大会做了题为《从<文化偏至论>看鲁迅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的主旨演讲。徐老师指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的关键性作家,他从以叔本华、尼采、易卜生、斯蒂纳等为代表的所谓新神思宗对西方社会现实的批判中看到了西方自启蒙以来,现代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偏至,进而意识到中国知识界一味祈望仿效西方的物质至上和民主政制的局限和潜在的危机。由此,徐老师从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出发,抽丝剥茧,剖析鲁迅不同于大多数近代思想家的独特思想轨迹,揭示鲁迅早期对西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进而探求鲁迅在110多年前提出的“尊个性而张精神”的民族复兴之路的思想价值和当代意义。

随后,黄开发(北京师范大学)、陈洁(中山大学)、张春田(华东师范大学)、余夏云(西南交通大学)四位老师围绕大会题旨分别进行了大会发言。黄老师的发言题目是《言志派文论的核心概念溯源》,他在自五四文学革命到1930年代初期的历史语境中,对言志文学思潮的源头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文献梳理与考察,认为1920年代初,周作人建立起言志与载道二元对立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重构了中国文学史,推动形成了言志文学思潮;陈老师作了题为《论鲁迅在北京的四次位移与文学生产》的发言,她认为鲁迅在北京的住所有过四次空间位移,这四次位移对他的文学生产了影响;张老师的发言题目是《“四五”一代的阅读史与精神经验初探——以叶兆言的外国文学阅读为例》,他认为以叶兆言为例,可以探究出在主流文学史或思想史叙述之外的“四五一代”作家之思想、创作渊源;余老师作了题为《近代情动:<恨海>与破碎的自我转向》的发言,他认为,吴趼人的写情小说《恨海》揭示了近代主体的建成是在一系列的情感、道德的拉锯中完成的。大会发言结束后,在场的老师与同学就四位老师的议题展开讨论。
在接下来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着“中国现代文学再解读”“中国现代文学与战争”“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戏剧、戏曲与现代文化”“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世界华文文学与文化”等议题进行研究交流。

在跨区域、跨学科、跨文化的视域下,本次工作坊尤其注重学术研究的开放性、交融性与世界性,为与会学者搭建了学术进益的交流平台。